广西女子监狱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改造质效,引入符合女性罪犯性格特点的文化项目,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懿德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精心打造“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改造文化品牌。罪犯运用学习到的“非遗”技艺创作出一系列惟妙惟肖的文化作品,在艺术创作中修身养性,积极改造,走向新生。
10月22日,女子监狱举办主题为“携手同心促改造 阳光执法筑平安”监狱开放日暨社会帮教活动,展示了非遗文化进高墙的教育成果。
“还有两年我就出监了,回家后我要亲手给妈妈做一件旗袍。”罪犯王某某说,“旗袍的制作仅烫工就有十八道工序,非常考验技艺,也磨砺了我的心性。”在教育改造成果展示会上,三监区警察正在指导罪犯在刚缝制好的壮锦旗袍上一针一线钉上盘扣。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三监区警察将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创立监区自励文化品牌——壮锦旗袍制作,当旗袍和壮锦结合,碰撞出了非遗传承的别样新意。
“蚕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最后织就锦绣,这一重新塑造生命、孕育华丽绽放的过程,运用到教育改造工作中再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警察李柏霖介绍说。
在展示现场,一监区民族娃娃缝制、五监区壮族“麽乜”香囊制作、八监区壮族绣球制作也得到了嘉宾的点赞。这些不仅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更是一种心灵与技艺的交融。女子监狱把缝绣技艺沉淀在文化改造上,让罪犯在发现美、演绎美、传递美的过程中得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和升华。
巧手作画 拼绘新生
走进监区文化展厅,一幅幅精美的国画以及“壮族铜鼓”“五谷丰登”主题绘画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一监区、四监区、九监区以绘画为主题,打造国画、衍纸画和米粒画等非遗文化项目,帮助罪犯绘就心灵重生之路。
国画作为一监区的文化特色项目之一,一幅幅山水、动物、人物、花卉的画卷,不仅仅可以提升罪犯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素养,更是一种积极改造态度的表现。
四监区“点米成画”、九监区衍纸画和米粒画,将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相结合,鼓励罪犯运用画笔和手工技艺进行创作,把平面、单薄的纸和颗粒饱满的五谷,变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品。艺术的力量,让罪犯在创造中找到价值,精神的丰盈让她们重树希望和提振改造信心。
遇见团扇 励志向善
团扇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团扇,又称宫扇、执扇,是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古人寄情于物,将团扇喻为圆月,蕴含了团圆的寓意。扇子的“扇”与“善”谐音,因此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诠释了中华民族善良谦逊的优良品质。
团扇的“团”字象征聚集与团结,“扇”字象征合作与包容,寓意通过团结与合作来达成目标。因此制作团扇的过程是修养身心和陶冶情操的过程,不仅可以忆古惜今,还可以净化心灵,在改造中罪犯应当发扬团扇寓意精神,在生活上学会包容,在劳动上相互协作,这正是我们将团扇作为二监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广西女子监狱将非遗文化引进高墙,是监狱成立“匠心至善”工作室,打造懿德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监狱将不断丰富文化改造形式,继续在罪犯中开展传统文化技艺教育,让罪犯在非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激发自我改造的信心和动力。
来源:女子监狱
编辑:黎毅浩、刘杨威
校对:倪 哲、蒋郅凡
一审:范小香、倪小兰、童团结
二审:孔 莉
终审:黄 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